CNEX與新浪SINA的共同創辦人蔣顯斌,擁文人的浪漫與科技人的理性,自認為創業需要文武雙全的他,某種程度上成為了自己心目中創業家該有的樣子。
創業的過程就像是追求寶藏中的聖杯(Holy Grail)一樣,儘管老生常談,但最重要的仍是在這段旅程中所獲得的反思與努力。新浪網與紀錄片文創組織 CNEX 的共同創辦人蔣顯斌用人生踏出的經驗,反思出一套極具個人特色的創業經歷。

追尋跨界能力

蔣顯斌的求學經歷就是追求跨界能力的展現。儘管就讀台大機械系,他仍心繫哲學、人文,想盡辦法在一條條的數學公式中,找尋源頭、找尋蛛絲馬跡。「傅立葉轉換、拉普拉斯轉換,我都想辦法找出每一條公式誕生的理由,背後的故事都十分迷人」蔣顯斌說,「我把理工科當成人文科在念」。
也因此,比起本科系的學科,蔣顯斌似乎更喜歡通識課程。機械系、電機系、物理系等,都是人類在發展科技歷程中必須的知識分工,現代人難以像古代哲人一樣同時具有哲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等多種身份,蔣顯斌試圖想要從不同的課程中,找尋跨界的能力,「理解脈絡,我們才能掌握下一代的可能性,不然在文明中始終是個被給予者。」大學畢業後到史丹佛就讀的他,選擇了機械設計中的人機介面來研究,因為他認為與其單純地面對機器,同時能夠面對人,才符合心中「跨界」的衝動。

第一座山:新浪 SINA

史丹佛畢業後,蔣顯斌在學長的邀約之下在校園內開啟創業之路,而創業就像是一種上癮的藥,讓他放棄了哈佛建築科系的申請,決定投入漸漸抬頭的網路產業。
現在的新浪 SINA,1994年創立於矽谷,但卻在 1996 年遭遇兩岸飛彈危機後,主打華人社群中文網路內容的新浪網被中國封鎖,最終的解決方法是與北京四通立方合併,新浪 SINA 正式誕生。也在 2000 年順利於 Nasdaq 上市,不過馬上遭遇網路泡沫,股價從 40 美元跌至 1 美元。
想起那時候的生活,蔣顯斌說:「一週裡面只有一、兩天能回家,每天都在出差、敲門,想辦法拓展業務。」最終拯救新浪 SINA 的是中國的簡訊業務,開始在 2002 年後谷底反彈。
辛苦創業得到的不只成功,就連噩耗也隨之而來,蔣顯斌此時經歷了心導管手術,有了重新思考人生的喘息時間。儘管在新浪 SINA 的過程相當迷人,不過夾在科技與資本中求生存,似乎無法說服他為下一個 20 年努力奮鬥,因此他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繪製未來的可能性,最終,他選擇要做紀錄片。
「我要讓華人成為文化的貢獻者,這就是我的聖杯」蔣顯斌說。

第二座山:CNEX

為什麼是紀錄片?

原來在蔣顯斌的求學過程中,適逢經歷解嚴,對於動盪的台灣他並沒有信心,在看了導演符昌鋒與小野的《尋找台灣生命力》後,他搖擺的心才根落台灣。一直以來,紀錄片都是蔣顯斌摸索世界的方式。就連創業過程中,他也找了許多西方企業紀錄片,試圖從血淋淋的案例中找到批判的角度與方法,作為自己創業中參考。
「但華人紀錄片太少了」蔣顯斌說,他給自己所創立的紀錄片文創組織 CNEX 下了一個註解「給下一代太平盛世的備忘錄」,期望能夠記錄下華人世界的樣子,華人在面對這整個世界的樣子。

蔣顯彬成立紀錄片文創組織 CNEX ,並計劃拍攝100部紀錄片。
賀大新攝影

每一年,CNEX 都會訂定主題,包含金錢、夢想與希望、網路與人生,十年時間提出了十個問題,打算拍攝 100 部紀錄片。除此之外也不斷舉辦影展,動員更多的人來思考,也帶著華人紀錄片接軌國際,增加影響力。
現在,CNEX 有多部耳熟能詳的紀錄片,像是影響中國政策的《塑料王國》、台灣人熟悉的《不老騎士》、紀錄愛國青年轉變過程的《少年小趙》等。現在已經完成了 80 部紀錄片,剩下的 20 部仍在製作中,算是有達到蔣顯斌給自己的目標。

創業,就是找尋自己的不足

「創業家,是個後設的字眼,」蔣顯斌說,「當你成功了,你才能當創業家」。在創業過程中是冥頑不靈,還是堅忍不拔;是大夢想家,還是大說謊家,都只看結果。

蔣顯斌認為,創業的過程比結果更加可貴,過程中必須強迫正視自己的不足。
賀大新攝影

但在蔣顯斌的眼中,過程比結果更加可貴。因為他認為創業的成長過程中,是強迫正視自己的一切。「必須概括承受所有的不足,才能知道要找誰來截長補短。」
創業,讓創業者能夠認識自己;創業,讓你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創業,就是找尋自己的不足。
最後,他也舉了一個例子,「就像打麻將一樣,你要知道缺什麼,才能胡啊。」

文章來源 : 數位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