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社企流能夠稱得上成功,真的就是天時、地利、人和,」社企流執行長林以涵說。
 
社企流,台灣第一個華文社會企業資訊匯流平台,也是華文界最具影響力的社會企業平台,以「用商業力量改變社會問題」的知識與智慧,並連結各地社會企業為成立宗旨。
 
事實上,社企流當時唯一從事社會企業議題的團隊,後來也有越來越多相關企業進入市場,成為社會企業產業的一環;但社企流卻是五年下來發展得最好的組織,林以涵看到多年前成立的許多社群,現在都消失了,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堅持不下去。
 
社企流的成功 關鍵在對的時機
 
林以涵認為,堅持與熱情投入是關鍵,尤其當時Facebook演算法還沒有這麼多限制,如果一開始很認真在經營Facebook,Facebook演算法就會知道管理者很認真在經營社群,而把粉絲頁的內容觸及給更多人。
 
「當時Facebook還沒有排程功能,我們又很堅持每天都要固定發文,每次晚上時間到了,如果負責發文的同事無法準點坐在電腦前,我就要趕快到附近找個有網路、可以插電的網咖開電腦發文。」林以涵笑著回憶這段過去,但她也坦言,當時社企流的確靠著粉絲的分享擴散得非常快。
 
再加上當時許多傳統媒體也希望加入新媒體的聲音,因此社企流也在《商業周刊》與《蘋果日報》發表文章,而對建立品牌建立有很大的幫助。社企流借力使力告訴合作對象,目前與那些指標性的媒體合作,快速建立外界的信任。
 
然而過去的這些「好處」,現在都已經沒有了,因此林以涵真心認為,社企流成功的最大因素是時機。
 
時機對了,態度也是關鍵,從初創的兼差性質到成立企業全面投入,林以涵說,無論社企流處在那個階段,始終以「專業者」來自我要求。「我們從一開始就決定以專業的態度去做這件事,即便是在初創的階段,也不希望自己的內容看起來像學生社團的品質。」
 
就因為團隊認真經營社群平台,並且憑著一股熱情堅持去做,專業的成果快速被看見,因此在平台成立一年半之後,開始獲得更專業的邀約,許多企業紛紛邀請社企流去提案,而讓林以涵思索,是否到了該成立公司的時機。
 
「當大家都還是志工的時候,我們從可以從0分做到60分,可是當我們希望可以從60分到90分的時候,希望讓自己更專業的時候,我們決定成立公司。」林以涵說,成立公司,就是想要守護團隊一手打造的成果。
 
從廣度到深度 一路收斂找到改變的創業者
 
數年的經營下來,加上政府開始重視社會企業之後,這個「產業」也開始出現變化。
 
但無論外界如何轉變,社企流把自己定位為生態圈的中介組織,支持第一線的社會企業去做一些發展,扮演一個溝通的平台。
 
林以涵表示,社企流的使命是要推廣、連結並支持社會創業,並透過三種角色來達成其使命:其一是以線上網站彙整社會創新與社會企業相關資訊;其二,舉辦教育活動促進實體交流與資源串連;其三,培育計畫支持社會創業行動者跨出步伐。
 
她進一步指出,社企流過去做每一件事的判斷,就是:這件事情沒有人在做,但是市場有需求,而社企流又有能力做。
 
「一開始我們作網站,是因為當時台灣還沒有一個這樣的網站;後來我們開始辦大型活動,也是我們覺得當時台灣沒有足夠品質的論壇可以讓大家互動;做育成計畫,也是當時台灣沒有一個專門針對社會企業的育成計畫。」當然政府進來之後,很多狀況改變了,但是在政府進來之前,林以涵說,社企流確實就是以這樣的標準來做每一件事。
 
對社企流而言,網站是整個社群的心臟,對於只想輕度關注這個議題的人,或是想要了解社會企業的人,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
 
有了關注者,下一步就是找到同好者。儘管目前社企流一年只辦一次年度大型座談,但早年社企流幾乎每周都有活動,這些線下交流活動吸引到想要更進一步了解生態圈的朋友,來這裡建立人脈,或是尋找刺激找想法。
 
找到同好者,接下來就會產生創業者。許多人參加活動之後,就跑出創業的念頭,也就因應而生育成計畫。「就好像我們有一個學員從事街遊的創業,就是因為看到我們網站介紹英國一間培訓街友成為導遊的社會企業,到英國實際參加後把這個模式帶回台灣。」
 
對社企流來說,這三項業務就是一個收斂的過程。「從網站上幾十萬人瀏覽的廣度,到最後決定創業的10幾人,輔導他們的育成計畫就是深度,而這群人,就是未來最有行動力與影響力的人。」
 
林以涵說明,其實這三塊業務彼此之間是一個過程,但又可以相互幫忙,比如創業家的產品或服務,可以透過社企流的網站做宣傳,年度論壇也會安排這些育成計畫者去論壇上講演,也是一種曝光。「我們期望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知識、交流與行動的累積,用創新思維和興業精神,創造社會正向改變。」林以涵說。
 
難題 缺乏人才與對智財不尊重
 
一路走來,林以涵說自己的創業過程沒有很順利,家人也非常支持,沒有賺人熱淚的挫折,但是她很在乎且再三強調的一點,就是社會對知識經濟的不尊重。
 
「社企流一直很認真在產出內容,希望創造更多有益社會大眾的議題,然而我卻常常看到許多人拿了政府預算,但卻免費使用社企流的內容;或是拿了政府預算卻又不知該怎麼做,而直接使用社企流論壇的活動方式。」林以涵搖頭。
 
「明明我們才是原創,卻被誤以為抄襲;明明我們是好意免費幫人宣傳,但大家回過頭卻拿去做營利的事情。」不可否認,抄襲的歪風,確實會影響到社企流的品牌發展。
 
所幸,還有一群人力挺社企流。社企流今年年會《社會企業的10堂課》請來100位講者,「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怎麼能找到這麼多人,但其實我們花了許多時間在經營這些人脈,因為一直保持著友好往來,因此他們非常信任我們,也才願意幫助社企流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因為感念貴人的幫忙,又看到許多第一線社會企業創業者那麼努力,林以涵說,這讓社企流砥礪自己不可放棄。「如果我沒有做下去,對得起他們的相挺嗎?」
 
但林以涵也坦言,社會企業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尤其社會大眾或企業普遍對社會企業的概念有誤解,以為社會企業就是在賣餅乾而已。
 
而要找到對的人進入社會企業服務也不容易,畢竟社會企業這個議題現在在台灣還很新。目前社企流提供的徵才效果非常好,很多社會企業都直接在社企流的網站上徵才,有些公司甚至不會再去其他徵才的平台上找人。畢竟會來社企流網站上應徵的人,表示他原本就對這個議題有一些關注,所以企業主不須再去跟應徵者解釋什麼是社會企業。
 
林以涵鼓勵所有想進社會企業的求職者,在全心投入這個生態圈之前,可以先從兼職或志工做起,了解這個行業或這個企業在從事的議題之後,然後再找這個產業的從業者聊聊,了解這個生態在做什麼之後,再決定是否全職投入。
 
今年,「社企流iLab社會企業育成計畫」已經是第四屆開辦,林以涵也鼓勵有理想的創業者一起投入,期盼透過社會企業的蓬勃發展,讓台灣社會愈來愈好!

 
文章來源 : Kno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