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間近來熱門的零售業話題是美國網路購物巨擘亞馬遜(Amazon)大手併購有機超市Whole Foods,從流通業者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情,其實就是虛實整合。大陸的京東、阿里巴巴等電商巨頭也都積極向實體通路靠攏,瞄準的都是實體通路在食品日用品的龐大商機。
亞馬遜、京東、阿里巴巴瞄準食品日用品流通業,虛實整合的效益發揮後,可以降低物流供應鏈成本;電商業者累積龐大的會員資料庫也成為可獲利的大數據。
最後一步就是電商與實體通路結合後,可發展到店取貨,要做到這三點都必須有實體店鋪支援,這也是為什麼虛擬通路會向實體通路結合的原因。
以亞馬遜併購Whole Foods的例子來看,亞馬遜從書籍、影音與3C商品延伸到百貨服飾等業種,將實體通路打敗,連美國連鎖書店邦諾(Barnes & Noble)都受到影響,過去的亞馬遜靠著自己的力量,透過網路、大數據與物流供應鏈擴大版圖,唯一無法有效攻城掠地的就是食品日用品。
亞馬遜對食品日用品的企圖心非一朝一夕,曾經推出「Amazon Fresh」,自己操盤多年,卻始終不見成效;為了擴大在食品日用品市場布局,亞馬遜也開了一家「Amazon Go」無人超市,將「Amazon Fresh」與實體通路整合成混合型態的超市,希望能找出獲利之道。
最後遇上了Whole Foods的併購機會,在很短時間內敲定此交易案,亞馬遜以137億美元下手併購,從亞馬遜的財報來看,現金有215億美元,等於用64%的現金買,這對亞馬遜也是很大的決定。
亞馬遜併購Whole Foods震撼美國通路業,甚至連KROGER生鮮超市股票也大跌,顯然此舉讓美國實體超市業者嚇壞了。
食品日用品在美國市場規模約8,000億美元,亞馬遜生鮮占營收比重相當低,以去年財報來看,食品日用品營收規模僅87億美元,占整體市場比重僅1%。
透過併購Whole Foods,目標是2025年食品日用品要擠進美國前五大之列,營業額目標為300億美元,成長空間相當大。
Whole Foods定位為高級有機超市,以白領客群為主。2008年金融危機,股價僅剩4美元左右,金融危機後美國推動簡單生活,講究環保有機的概念提升,量化寬鬆政策帶動經濟好轉,股價隨著營運提升,直到2013年股價衝上歷史新高、達65美元。
不過後來有許多有機超市業者加入,以中價位切入,對Whole foods的影響很大,根據美國市調顯示,近七成的消費者偏好購買有機但不太貴的食品,只有24%的人願意支付較高費用購買有機食品。
Whole Foods面對強大競爭,推出「365 by Whole Foods」小型超市,主張價格有競爭力,引進可自動結帳、進銷存採電腦化管理等科技技術,但只開了四家就止步;同時也與美國生鮮宅配公司Instacart策略聯盟,希望透過代購服務強化競爭力,但效果也有限。
Whole Foods過去幾年營收、獲利都衰退,法人投資者不耐煩,要求改善營運,面對這些壓力,最後投靠亞馬遜,透過強強聯手,兩大通路商在食品日用品領域上都遇上瓶頸,希望能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實體通路電商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而電商業者在食品、日用品的流通發展上,競爭力不如實體通路,即使連電商高度發展的大陸市場也是如此,為了追求持續成長,食品日用品是必須進入的市場,需要有實體串接。
(本文由全家便利商店會長潘進丁口述,記者李至和整理)
文章來源 : 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