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TheNumber創辦人沈育德以「挑戰」為分享主題、億觀生技創辦人林書聖則以「困境」為分享主題,雖然主題不同,但相同的是,他們都曾經距離失敗的峽谷僅一步之差,也都靠著不放棄的精神解決各自面臨的創業旅程難題。
2017 AAMA台北搖籃計劃暨Meet創業小聚年會,在結束下午四位大師精彩的論壇分享之後,舉辦了一場屬於創業家的交流晚宴,並且邀請到數位時代執行長陳素蘭、臺北市產發局林崇傑局長、以及來自北京及珠三角AAMA分會代表致詞。
數位時代執行長陳素蘭在致詞中提到這樣一場創業年會是一種「善」的串聯,而創業就是一種需要彼此的串聯、打氣,也表示,未來數位時代、創業小聚、AAMA台北搖籃計劃都會繼續作為創業者的最大靠山。
也例如這一場晚宴的設計,除了邀請到AAMA台北搖籃計劃第五期創業家、美味生活創辦人謝凱婷擔任行政主廚負責監製與設計菜色外,。她晚宴的部分食材也特別挑選來自AAMA創業夥伴所打造的品牌,分別是茶籽堂的苦茶油、綠藤生機的芽菜、馬修嚴選的優格、苗林行的甜點、以及阮的肉干,透過「善的串連」一起為創業者提供最美味、最具有力量的美食。
在這場交流晚宴中,主辦單位也特別將平常每個月舉辦的「創業小聚」搬到晚宴現場,邀請4位發掘自創業小聚,成長於AAMA台北搖籃計劃的創業家,分別就「 經營 」、「 困境」、「 挑戰 」、「 合作 」這四個面向來談談他們創業歷程的成長。

不管你們有沒有聽到,台灣創業家真的可以改變現狀!

蔡仁譯攝

第一位分享的創業家,是WhatsTheNumber創辦人沈育德。一登場便開口唱了一首歌吸引全場焦點。但他說,這首歌不單單只是想要吸引焦點,對他來說是一首別具意義的歌,因為他唱的是: I wanna be a billionaire so fucking bad.
2014年的夏秋之際,當時公司已經破產完全沒有存款。現場投影的照片,是他們戶頭燒乾,把房子退掉桌子搬光的那天,並在最後將鐵門拉上,幾位夥伴在辦公室前面拍的照片。從這樣的谷底到走回來,他認為沒有夥伴就沒辦法走過絕境,這樣深具革命意義的情懷也讓他在台上不禁笑問,夥伴是不是傻了才會願意相信自己。
提到台灣的創業環境,沈育德則完全不帶失望,並深具力量地與年會現場創業家喊聲,他說「 我們可以改變現狀、我們正在改變現狀、我們一定可以改變現狀。 」而這句話、這樣的信念也是他創業撐到現在的力量。他說,其實到大企業上班或接案,生活就能過得十分有品質,何須創業折磨自己?會中他也透露其實小米曾經與他接洽,希望能夠收購他們,並直接納為小米的一員。他拒絕了,為什麼?因為他希望的他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尋找自己想要找到的答案,但正是因為心中有想要改變的事情,而想要改變的事情目前還沒有獲得答案,他不想放棄,所以在找到答案之前他也絕對不會停。
談到從經營學到的成長,他說只有一個原則,那就是收入大於支出,因為經營之神就是最大的神,也是新創企業能夠活下去的絕對條件。

主持人提問

北京,是家嗎?未來的計畫是什麼?會再回來台北嗎?

沈育德不認為我們一定要那麼糾結於「我是台灣人、我來自台灣」這個框框,我一定要從這個框框發芽。許多人將台灣是出生地點這件事情看得太重,反而造成後面許多事情的延宕與阻礙。

未來還會再創業嗎?

沈育德說他現在加入的還是一家新創公司,其實就是秉著創業的心態在做每件事情。如果大家每天都秉持著創業者的心態做事,其實就是平常的企業訓練,無法特別回答會不會再創業。

創業沒有失敗這件事,是用許多東西才換來

蔡仁譯攝

億觀生技的創辦人林書聖談起2012年投入創業的原因,其實沒有什麼想要改變世界的偉大夢想,他也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世界,而是投入創業過程中,夥伴讓他意識到似乎有可能透過創業項目行動顯微鏡改變世界,才讓他持續堅持下去。
他原本在學校進行的癌症研究,是將罹癌患者血液中的癌細胞抽取出來,然後進行投藥,之後再建議醫生哪一種藥對於病人最有效。這個研究確實對病人、醫生都有幫助,但是也有許多時候研究進行到一半,便必須終止,因為有些病人熬不到最後階段,在研究發揮功效之前便不幸過世。當時有個創業契機,是相關人員詢問他既然能夠做血液觀測,那是否有可能進行精液觀測?也因此觀測精子細胞成為他的新研究項目。
他進行了三項精子細胞觀測研究,但最後不幸都失敗了。身旁的學長靈機一動說,現在大家都有手機,那我們拿手機來看精子好不好?才開啟了他的創業項目。林書聖說,其實他一開始是做人的精子研究,但拿去創投尋求資金時,卻被回問一句「唉呀,不可能有人在家裡打飛機看子孫啦」,所以當時沒有人願意投資他。
成功做出人的精子細胞觀察研究,擁有技術沒有資金讓他停了好一段時間。後來有個機緣,一份尋求豬的精子細胞觀察,讓他將這份技術投入豬的精子細胞觀察世界,也才讓他更加理解這個產業的組成與流程。
原本以為豬農都是較為貧窮的族群,絕對需要他的技術藉此扭轉生活。然而第一次拜訪客戶時,卻完全顛覆他的觀念。不但被客戶優渥的生活環境嚇到,更反過來被客戶教訓空有博士學位,卻完全不懂產業知識。有了碰牆經驗,林書聖沒有卻步,更加賣力理解豬農產業,並尋求將產品賣入的機會。談起業務擴展,林書聖說最初沒有所有中盤商、經銷商的概念,更不知道全台的豬農有多少。他就是靠著一台車子,一家一家拜訪,尋求任何成交可能性。直到現在,他能夠憑藉飼料箱大小、客戶應對,就知道這一單能不能成交。
他認為創業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個是做產品、第二個是賣產品、第三個是軟硬整合、第四個是找資金、第五個是管理及成長 。當初尋求資金時,其實相當痛苦。原本尋求政府協助申請青創貸款,但是在台灣觀念認為「替人做保是最笨的事情」,因此在尋求不到保人的情況下,他和夥伴只好互當保人。但他慶幸他沒有放棄,才能走到現在成功打入台灣市場之外,更打向國際市場。

主持人提問

創業到現在哭的時間多還是笑的時間多?

林書聖說其實現在大部分都是臉臭的時間多,他以前和沈育德同個辦公室時覺得為什麼他臉要那麼臭?直到他開始尋求資金階段,他知道為什麼他要臭臉了。 他認為創業家其實在極端之間擺盪,兩端分別是希望和絕望 ,因為創業不管哪個階段都是這樣的情況。

你現在是一個樂觀的人還是悲觀的人?

林書聖說他認為他自己是一個樂觀的人,但除了人生中那一段11樓故事,其餘時候他還是認為他是樂觀的人,因為他說,他還是相信遇到問題就去解決然後一切就會沒事。

如果創業要付出那麼多代價,你還要創業嗎?

林書聖說如果他看到希望,也許在過去尚未體會過創業痛苦的她會勇敢前進;但在經歷這麼多創業風景之後,他也許會再思考更多層面才決定。

拿到資金後的心情轉折,為什麼會哭成如此?

其實當時那筆資金拿與不拿都和公司存活無關,只是會比較辛苦。只是前面那些故事疊加,在拿到錢的那一刻,他有點難過地思考,原來拿那麼多東西卻只換來一張紙,因此他痛哭。但是他看到現在公司能因為創投那筆資金不斷加速成長,他還是很感激、很開心。
 
文章來源: 數位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