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圖
如果你關注台灣的獨立樂團與獨立音樂場景──亦即不倚靠主流唱片公司發片、自行獨立出版音樂作品的樂團及其音樂展演,對於The Wall Music這個音樂廠牌絕對不會陌生。The Wall Music催生出「野台開唱」、「大港開唱」等連續數天眾多樂團接連演唱的大型音樂祭,讓台灣的獨立音樂場景在近十年來有著蓬勃的發展,在貢寮海洋音樂祭之外,建立出「北野台•南大港」音樂祭品牌。
Live House展店建立樂團巡演模式
這一切的幕後推手,便是The Wall Music的執行長傅鉛文Orbis。Orbis擁有音樂人的浪漫氣質,但更重要的是他有著一般音樂人欠缺的專業經理人理性手腕,「我首要目標是建立專業經理人角色,建立每日工作日誌、每月業績報表,拚行銷企劃拚創意,以系統化方式推動樂團事務。」身為第一線執行者的Orbis,確實替台灣的獨立音樂圈甚至是音樂藝文工作者帶來一股嶄新的刺激。The Wall Music於2003年在台北公館成立,起家厝事業從經營提供樂團演出的展演空間The Wall Live House開始,Orbis於2005年加入時,他堅持展演空間的燈光音響要有一定水準,場地要清潔乾淨不能有臭味,完全跳脫以往對於樂團演出場地簡陋的刻板印象。
Orbis同時深知大學生是獨立樂團的主要消費客群,於是他建立出聯繫全台各大專院校音樂性社團的行銷宣傳網絡,把每週的樂團表演資訊迅速呈現在大學生眼前。從2008年開始,The Wall Live House的業績開始長紅,他感受到獨立音樂文化不能侷限於台北的文化菁英市場,於是他踏出台北,於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展店,開設The Wall Live House第二家分店「The Wall 駁二」。除了高雄在地經營在地紮根外,多了一家展演空間也就意味著可以仿效國外樂團建立巡迴演出模式。
圖一
一年引進100組國外樂團來台表演的行動力
透過「野台開唱」、「大港開唱」與Live House經營,Orbis除了讓台灣獨立樂團有更多發聲管道外,他也引介了眾多國外樂團來台演出,給自己的目標是一年要引進100組樂團來台灣。特別是鮮少到國外演出的日本樂團,Orbis採土法煉鋼的方式,親自前往日本直接拜訪音樂公司,無法拜訪的,就直接到樂團演出現場聯繫演出事務。
The Wall Music的發展軌跡其實從Orbis在唸中正大學時便可觀察未來趨向,那時他的社團學弟妹喜歡閃靈、四分衛、Tizzy Bac、夾子等台灣獨立樂團,可惜當時樂團演出多半集中在台北,在嘉義念書的學子無緣欣賞演出,而Orbis便主動聯繫樂團從台北南下嘉義表演。對於當時苦於欠缺外縣市適當表演場地的樂團而言,演出經費甚至不用太高,都願意前往演出。「只要把事情張羅好,邀請樂團演出不是一件難事,學弟妹甚至不用專程跑到台北。」這是Orbis經營獨立音樂的第一個實習經驗。
圖三
自己創造的品牌與自己打對台
「大港開唱」會選擇在高雄舉辦,這當然跟Orbis是高雄子弟有關,這也令「大港開唱」跟其他單純邀請樂團演出的音樂祭很不一樣,更多的是一份與高雄在地血脈的連結。大港開唱有個專門替樂迷剪搖滾髮型的特殊攤位「大港理容院」,裡頭的理容師便是與Orbis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他把跟他同樣北飄工作並在各行各業發光的高雄人拉回高雄,每年約在大港開唱演出時刻相聚。Orbis同時認為,高雄要有指標性樂團,而且大港開唱的壓軸得是高雄團,也因此他把誕生自高雄的滅火器樂團排在壓軸時段。那時的滅火器樂團還尚未譜出膾炙人口的〈島嶼天光〉。
不過順遂的音樂路也會有跌跤的時刻。2013年The Wall Music出現股東拆夥危機,Orbis一時意氣用事,把「大港開唱」品牌權利讓出,他事後承認「當時的確不夠冷靜」。2015年Orbis籌辦「T-Fest明日音樂祭」時,遇上經營權移交他人的「大港開唱」選擇在相同日期舉辦,一個自己曾經創建的品牌回過頭來跟自己打對台戲碼正在上演,一場商場廝殺競爭儼然也出現在台灣的獨立音樂圈。
Orbis少了一個音樂品牌,卻也誕生另一個與青年地下音樂文化互動更緊密的電音空間Korner。Korner位於公館The Wall Live House中,在晚間樂團表演完後便找來電子音樂表演者,在既有空間進行一場場唯子夜場才開始,不到天亮不散場的電音派對。「你的音樂品味決定你的週末去處。你週末跟朋友上哪喝酒聽音樂,哪邊是好玩的,這會形成一種生活風格。」Korner不走流行調性,鎖定喜好電子音樂的族群,對青少年另類音樂文化很有一套的Orbis,再度抓準小眾品味市場趨勢,他這樣形容,「我曾跟黑人合作舉辦雷鬼電音派對,人潮爆滿,不過主辦人給其他夜店挖走,一瞬間整個台北週末都是雷鬼趴。」接著他又說:「其他夜店搶不走的,就是我們很在意音樂。」Korner 地下派對好眼光
訪問的當下,來自中國北京的年輕電音DJ Howei Lee正在Korner演出,在充滿東方美學電子音樂聲中,Orbis表示,The Wall Music肩負著美學與文化多樣性使命,以往樂團數量不多,可為了多樣性而忍受粗糙品質,但在樂團蓬勃發展的現今,品質則是無法妥協。這便是The Wall Music一直以來的路線──從音樂品質出發,並且兼顧美學表現多樣性。
音樂祭的現場感動還是唯一
The Wall Music未來仍舊會把重心擺在經營大型音樂祭,而且是放眼亞洲的音樂祭消費市場。Orbis認為「籌辦音樂祭還是最能呈現主辦者對於音樂的整體思考脈絡與創意。」就他長年觀察,他認為台灣的獨立樂團風氣以及在質與量上的水平乃至於觀眾支持度,在華人圈和亞洲城市中皆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光就這一點便是吸引國際樂迷來台欣賞樂團演出的利基。Orbis舉了香港的Clockenflap與中國的草莓音樂節──這兩股近年來快速發展的音樂祭為例,這兩項音樂祭的參與者有大量的外國消費族群,再加上兩岸三地共通的華語基礎,這使得在台灣舉辦能吸引華人、吸引對台灣樂團感興趣的外籍者的國際級音樂祭,著實充滿無限想像可能。不管如何,最後還是得回歸音樂本質,感受樂團的現場演出還是最實在的。
 
採訪:Mick Wu  攝影:陳藝堂 圖片:The Wall Music
文章來源:mb! by Mercedes-Ben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