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或許能當創意總監,但永遠沒辦法變李安。不論是電影、音樂或廣告行銷,真正能打動人心的內容,是數據分析不來的。

這兩天看到一則新聞,一家國際廣告公司,在日本宣布雇用了第一個機器人創意總監。
在四月一號看到這則新聞,懷疑這是不是個愚人節玩笑?最後確定這則看似像公關炒作的消息,是真實事件。
這家公司的年輕千禧族員工,自行開發了人工智慧機器人AI-CD β,來做他們的創意總監。他們認為過去的廣告創作過程,完全是基於無法複製的經驗和創意人的神祕創作流程,所以他們創造了一個可以基於邏輯產出創意解決方案的機器人創意總監,把日本所有得獎的電視廣告放入資料庫,讓這位機器人創意總監能夠分析這些廣告的結構,歸納出成功經驗,來幫助所有的客戶產出有創意又有效果的電視廣告。
我的確認為人工智慧在未來會取代很多工作:重複性、可替代,和要求一致精準動作的工作,以後都可能在職場消失;但廣告創意總監並不在我原本的預估之列。
這則消息讓我認真地想了一下:會不會以後創意的行業會消失,被大數據產出的組合取代?A+B+C就是成功方程式,可以預估是否會受歡迎,不管是電影、廣告或音樂。
如果我們可以有人工智慧機器人當廣告創意總監,可不可以有人工智慧電影導演,人工智慧音樂家,人工智慧畫家?
答案是:我相信大家可以做出各種行業的機器人。但是,我們永遠不會有一個機器人李安,機器人愛黛兒、機器人比莉哈樂黛,或機器人提姆波頓。
感動人的才情和原創不是分析出來的,分析只能運用過去事件預估未來;根據過去成功而創造的未來,是一種重現和重組,但不是一種原創。人類的情感、靈魂、慾望和道德,持續需要原創的洗滌和刺激,提供新的角度、新的感動、新的形式。
廣告行銷也不例外。我不認為靠分析過去電視廣告的數據而產出的邏輯創意,可幫助品牌在多屏數位時代成功,尤其電視廣告對很多年輕族群而言,已不再有過去的銷售力。
創意的價值無法被數據和分析取代,而科技的運用必須為人性服務。原創的不可複製和重要性,在科技大行其道的今天,比上個世紀更加重要。

文章來源: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