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存義為台灣資訊業專業經理人,現為光寶集團策略長,曾任東元資訊德國分公司總經理、台灣惠普科技行銷專案經理及業務經理,1999年擔任台灣微軟總經理、2001年出任微軟大中華地區總裁。2008年離開微軟,結束長達16年的微軟生涯。亦為AAMA台北搖籃計畫第三期導師。黃存義非常擅長擬定大公司的事業經營策略,他怎麼給成立4-5年、要規模化擴張的新創團隊建議?他又怎麼看待影響食衣住行育樂的網路產業?

創業有不同規模,規模越小,回報當然越低,但是成功或失敗的影響都不大,如果沒有經驗的話,可以從小的做起,經歷越豐富,創的平台越大,玩得越大。這個過程中,有幾件事情要注意,我比較不適合對小創業建議,比較適合對規模大的創業建議。
不要從單一的一件事去想「我的成功會怎麼樣」,要想的是你怎麼捕魚?是用漁船撈魚,或是去釣魚?因為規模不一樣,你所花的資源,對於產業的內部或是整體面看法也會不同。因此,如果你要創比較大的事業時,有幾個基本的原則如下:

第一,喜歡從失敗裡面學到東西。

矽谷常講一句話,他不去看失敗,他說:「你學到了什麼?」矽谷有一句名言是,「Fail early, learn fast.」失敗得越早,就很快學到東西。所以矽谷投資人不在意創業家的失敗,他只在乎創業家是否學到了東西,太棒了,再趕快進行下一個創業。
台灣人則是,失敗了就被當成黑名單,這完全不一樣。我認為喜歡失敗是指很早就失敗,喜歡從失敗裡學到東西,因此,後面就比較不會失敗,包括創業家和投資者都是這樣。
黃存義
(圖說:微軟大中華區前總裁黃存義指出,要創較大的事業有三個基本原則。圖片來源:郭涵羚攝影。)

第二,從裡到外不了解這個產業,別說你要創業。

如果你不了解產業,也不知道要怎麼贏過競爭者,去創業、摸索,只是花了一大堆錢卻沒有結果,這樣不只是燒掉別人的錢,最重要的是還燒掉人生最重要的光陰。對產業瞭若指掌,必須下苦功,要像海綿一樣吸收知識,把產業搞得清清楚楚,讓產業都在你的掌握之中,才有機會成功。如果連這個都不懂的話,創業是浪費你的生命、浪費錢,也浪費機會。

第三,你學得多快?

創業家不可能所有事都懂,若要了解產業從裡到外的話,重點是你學得多快?或是你有沒有找到對的人一起來做?這些人可以用互補的方式,建造一個比別人能力強很多的團隊,而且希望團隊裡的人,每個人都有兩把刷子以上。
很多人只專精某一個領域而已,最近碰到一些被收購的矽谷團隊,我問他,「你為何成功?」他說,「我的團隊裡每個人都懂兩樣以上的專長,而且這個專長不管放到哪個位置上都能做。」這真的很厲害,所以團隊裡的溝通默契就會很好,因為同時懂兩樣,有的是硬體兼軟體,有的是研發兼營運,或是財務兼行銷,都是多面向的跨界,這樣幾個人湊起來,就是一個夢幻球隊。
三個原則連結起來,第一個原則,不要怕失敗,就是拚命去衝,這是學習的過程。第二個原則,你一定要發誓搞懂產業,比別人都懂很多,你才有機會成功。第三個原則,因為你在學習的過程有組織夢幻團隊的能力,讓大家達成目標,這個團隊樣樣比別人強,基本上不會失敗,雖然不一定成功,但比較容易成功。

另外,我也很強調投資報酬率的紀律,這是大企業累積成功的關鍵,只做能累積的事情。因為很多企業在創業時,遇到賺錢機會,會想為什麼不賺這一把呢?可是賺了這一把,有沒有累積你的能力來做下一波投資?如果只是看到錢就去賺,雖然帳面上漂亮,但是對於做下一個事業,沒有更多的能力與經驗,能力還是在普通的階段。此時如果競爭者很集中他的資源的話,他的能力就一直往上累積。

所以一定要拒絕賺錢的誘惑,而選擇累積能力的路,也就是每件事都要同時考慮賺錢和累積能力,這樣事業才會擴大。如果累積能力而不賺錢的話,那要看看自己在什麼市場、什麼樣的氛圍,像亞馬遜到現在也還沒賺錢,但他持續投資,所以能力也非常強,這也可以。
這兩個模式不同,台灣企業家比較喜歡能賺錢的企業,外國企業比較喜歡有能力的企業,所以為什麼外國的投資人一賺就賺幾萬倍、幾十萬倍,台灣只能賺小錢,真正的觀念差別在這裡。
我常開玩笑說:「你是做實業,還是做虛業?」實業就是經過資本和利潤的累積產生的事業,虛業是經過資本的投入後,產生一些看不到真正收錢的方式,可是大家願意投錢進去。務虛,通常透過這種做法,利潤和營收是從別的地方來,不會從我做的這件事賺到錢,但是它不見得能找到獲利方式,但找到之後通常就會襲捲天下,所以像美國和中國,有很多模式就是這樣,雖然是務虛,可是非常好。
我覺得台灣的企業家,像這樣務虛的不多,這也是為什麼台灣在網路產業遠遠輸給全世界其他國家的原因,因為大家都是務實,而很少務虛。但是網路新創絕對是務虛,有這種知識的人不多,有這種知識的人要好好栽培發展下去,台灣不要太偏一方,應該要多方面發展,這剛好是中國很強,台灣很差的地方。
以後全世界都用這個方式賺錢,沒有這種能力的時候,就會被別人跨過,尤其當所謂紅色的供應鏈起來時,台灣就被上下夾擊,利潤最高的在做虛業,利潤最低在做實業,但做實業又會面臨更便宜供應鏈殺上來,就會被夾殺。這個過程中,可不可以思考:要嘛做到最下面的實業,要嘛就做務虛,或是跟他們結合在一起。

做務虛,可能不會在很快的時間就賺到錢。所以怎麼賺錢很重要,你有什麼商業模式、在什麼時候會賺到錢?自己要很清楚。我們通常說一鳥在手,比雙鳥在林還好,但事實上不是這樣啊,如果有很多鳥在林的話,我為什麼要抓這一隻鳥?為什麼不用一個網子把林上的1萬隻鳥全抓下來?我為什麼要抓這一隻呢?這樣的觀念,就會讓公司分岔成兩條不同的路,而全球都已經在走務虛的這條路了,台灣其實嘗試得太少。

談網路時,台灣的2300萬人口,大家會覺得不值得,寧願賺全球硬體的錢,即使是一毛一毛賺,都比務虛還來得好。可是大家不知道,務虛的結果最終會影響人們的食衣住行育樂,生活全都會改變。大數據已經存在很久了,為什麼現在大家才在談?請問有誰真正應用大數據產生利潤?以大數據產生能力,再用能力來賺錢?
務虛的能力,台灣現在還差很遠,很多人在找方法,所以我常常對創業家說,「Give me the money!」如果創造不出錢的話,表示把流量轉成現金的務虛能力還不夠。

延伸閱讀:[創業對談]黃存義X劉于遜Part1:活用NABC原則,把流量變營收
[創業對談]黃存義X劉于遜Part2:3個原則,評估你的事業模型
資料來源:數位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