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8月9日是 Netscape網景上市的日子,從資本市場觀點來看,Netscape上市成功驅動了投資熱潮,掀起了90年代末的網路創業潮,也讓網路成為人人都可連結的科技服務。作為新商業發掘者與促成者的《數位時代》,在歷經網路發展20年的此刻,策劃4大主題8場沙龍,聚焦討論網路的過去與未來。
在「i20沙龍」網路X創新經濟系列第二場,《數位時代》特別邀請Zoom亞太執行副總羅子亮擔任策展人,以及FlyingV創辦人林弘全(AAMA第1期)、台灣創新行動服務推廣協會理事長沈上謙和91APP產品長李昆謀(AAMA第3期)同台分享技術如何引領創新,創新是否等於創業以及創業者該如何運用技術創新。

圖說明

林弘全:創新不是發明,創新是在既有基礎上改善

身為無名小站和FlyingV共同創辦人的林弘全自嘲自己雖然是交大資工畢業的,但許久沒寫程式早已把技術基礎忘光,只能用技術觀察者的角度分享經驗。始終走在台灣網路業的尖端,林弘全認為做網路產業的關鍵不在於拼命鑽研全新技術,而是整合既有技術創造使用者體驗,因為網路業是高度消費者導向的產業。
「現在的技術綽綽有餘,除非你想要做的事情超級高端,才需要很先進的技術,不然如果你只是要做消費者服務的話,技術一定夠用,你可能十年前做不到,現在可以。」林弘全說。
除此之外,去中間化的網路完全顛覆了傳統製造業與產品開發流程,工業化時代用戶在生產流程最終端,產品決策者離用戶很遙遠,只有客服才了解用戶想要什麼,決策者需花很大成本了解用戶,但網路打破了這個線性流程,生產者可以在網路上快速瞭解用戶反應,然後微調產品再發布接著再根據反饋修正。
林弘全
林弘全指出,網路可以幫助產品開發者第一線接觸用戶,並根據用戶反饋創新,因為創新不見得是發明,而是改善。

「我覺得創新不是發明,創造跟創新是不一樣的東西,發明是做一個以前沒人做過的東西,創新是改善,在既有的基礎上去改善,你可能是改善使用者體驗或介面,只要改善幅度夠大的時候就是一種創新。我想要說的是創新不一定是技術。」

李昆謀:再好的技術都要符合使用者情境

在三名講者中,91APP產品長李昆謀堪稱技術底子最深厚,但說起技術在新創企業中扮演的角色,李昆謀非常贊同林弘全說的:網路時代就是不停根據用戶反饋改進產品。
李昆謀以91APP的產品開發歷程為例,說明91APP在用App和電子票券串連實體商家和電商的過程中,歷經了多少挑戰。一開始他們直覺想要把人潮從線上帶到線下去,91APP便直接把門市地點資訊放在App上,後來發現這樣無法讓客人直接上門,於是又在App裡面推播優惠券,而為了提高兌換率,91APP再把電子優惠券改成電子刮刮樂。
沒想到挑戰才剛開始,接著91APP發現用戶通常希望能夠即時兌換優惠券,於是又加入LBS(location-based service)功能,根據用戶所在位置推播周遭店家優惠券。而為了提供消費者的App下載率,91APP又接連請門市店員推廣、門市立牌QR碼、提供免費WiFi,使盡各種方法讓消費者下載App後不會刪掉App。
李昆謀
從自身開發產品的經驗出發,李昆謀指出,即使技術再好再先進,只要不符合使用者情境就需要再三思。以零售店店員為例,他們一天能吸收的新技術是有限的,如果一下子跳太快,他們不見得能馬上學會應用。

「要技術創新真的很困難,就算再好的技術但是不符合使用情境,那還是沒有用。我們最近遇到很多人來跟我們談我們有沒有要做行動支付?我們一直想不懂一件事,台灣支付的情境這麼多種,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我們目前還看不到beacon的價值,但我們去零售店裡的時候,老闆就會覺得那要這個的話我僱用那麼多店員幹嘛?所以我們對beacon還在觀望。」李昆謀說。

沈上謙:創新人才必須具備的三要素:知識、溝通和態度

沈上謙白天是台灣Google資深技術總監,晚上就換了一個身份成為台灣創新行動服務推廣協會理事長,除了是天使投資人,更是許多新創團隊的導師,他2007年時與其他人一起創辦了雲端遊戲平台優必達,近年來陸續獲得三星和日本電信商NTT投資,客戶包括Google和阿里巴巴等網路巨頭。
沈上謙
沈上謙從人才角度分享具備什麼特質的人比較可能在網路時代創新,沈上謙認為知識、溝通和態度非常重要,沈上謙稱自己跟每個人一樣都是平凡人,沒有富二代背景也沒有高超智商,但網路時代讓每個凡人都有機會執行自己的創意,「你有想法都可以做到,重要的是執行。」
而在知識、溝通和態度三點當中,沈上謙特別強調溝通的重要性。他以當年優必達飛去日本跟NTT簡報的經驗為例,他當時自認為自己英文很好,拼命跟對方說英文,沒想到對方根本一頭霧水,聽都聽不懂遑論投資優必達,後來在沈上謙調整溝通方式之後,方才順利獲得資金。
文章來源:數位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