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創新工場是我最熱愛且真心最想做的事業,我們每一天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幫創業者成長。創新工場是中國最心向創業者的投資機構,創業者需要什麼,我們就做什麼。當創業者與投資方意見不同時,我們永遠站在創業者這一邊,哪怕我們的經濟回報受影響。我們堅信,秉承這樣的做事方法,創新工場會被更多的創業者所認可,這是我們的一種獨特風格。
今天世界上的許多工作都存在效率低下、官僚主義等問題。無論是在企事業單位或政府部門,一項工作的經費可能是一百萬,但層層消耗后到實際執行時便所剩無幾;各個領域的各種工作都有不少年輕人的心血、汗水在被浪費。

只有一批人,他們以提高世界的各類效率為目的,力求對得起自己拿到的每一分錢,他們知道機會不多,會投入生命去抓住機會創造價值——這批人便是創業者。所以我們也堅信,全世界最偉大的一群人是創業者。

創業者需要有足夠的膽量和能力,像我們這些太老、太保守或者能力不足的,只好選擇第二偉大的事業——幫助創業者。我們深深地愛著这世上的第二偉大事業,因此我們會是創業者的堅實後盾。
上週「台灣互聯網創客年度座談分享會」在創新工場舉行,我表達了對到大陸創業的「台客」的欽佩之情。到大陸創業是件很需要勇氣的事,大陸創業競爭者確實如狼似虎。但請不要怕大陸的狼性市場,死一次、二次,第三次就會成功。關於到大陸創業的種種,我想分四個方面跟各位台灣好朋友分享。

創建獨角獸需要大市場,台灣市場太小

(1)一個偉大的公司離不開國際市場

今天世界數位公司的總市值:美國1.2兆美金(如果算蘋果則是1.8 兆美金),中國大陸6000 億,其它國家地區加起來只有3000 億

所以中美之外,別的國家還有機會嗎?我認為機會一定存在,但是首先要認知小國的劣勢,要願意用更多努力和行動來彌補:新加坡的優勢在於國際資本,新加坡創投經過全球歷練,有眾多投資人,也有強勢的政府,很多美國資本市場看走眼的團隊,去新加坡拿資金。而以色列則有很強的國防科技優勢,把技術延伸到創業社群。
創業有很多種,若要創建一個偉大的獨角獸(Billion Dollar Company),一定要走出小市場。數位時代的公司發展飛速,小米5年賣出6000 萬台手機,Uber 5 年達到100 億美金營收,都是因為走向全球市場,迅速用市場佔有率換取巨大融資和收入,再投入公司發展。在傳統社會,還有「慢經營」的選擇,但是今天一個「本土小市場」的Google 是無法和「全球市場」的Google 競爭的。所以,中國和美國作為大本土市場,有相當的優勢,從那裡起步後再國際化是最好的組合。

(2)台灣是一個小市場

台灣近年來進步很多,有團隊拿到紅衫資本的投資,很多團隊被美國YC等加速器關注,政府端也在努力,但仍處於一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狀態。因為這個市場說小又不那麼的小,不像以色列、新加坡、韓國與芬蘭等小國,他們的市場小到逼著創業者走出去,一開始就把目標瞄準在全球,把公司搬到目標市場去。看看韓國Naver是怎麼推廣Line的,看看芬蘭Supercell是怎麼推廣部落戰爭的。只有到了目標市場,才能真的了解用戶需求。融資也應該在目標市場去做。
放眼全球,目前最好的目標市場是美國、歐洲或者中國。台灣有兩千三百多萬人口,做本土市場可以創建個能存活的公司,可以賺點小錢,甚至賺點中錢,但卻不可能創建Billion Dollar Company。在阿里巴巴出現之前台灣有PChome,PChome的技術曾經比阿里巴巴好,但到了今天還不是一個獨角獸,在股市泡沫的時候可能成為過,但現在只是個市值十億美元的公司(在中國大陸,市值十億美元的公司到處都是,創新工場就投資了二十多個)。我非常尊重詹宏志先生和PChome所做的一切,但他沒有走出台灣,註定了他沒有辦法成為一個巨大的獨角獸,而把這個機會給了馬雲。當初如果他有機會和大陸的公司合作,也許今日中國電子商務的狀態就不一樣了。

「台客」的最好機會在大陸

(1)「去美國」、「去矽谷」聽起來很美好,像是去「朝聖」,一下就進入了Google、Facebook的大本營,但試想:台灣網路創業者,沒去美國留过學,對美國語言文化不瞭解,進入世界創意期望度最高的地區,能得到最挑剔的矽谷VC青睞嗎?除了純技術或娛樂型的團隊、已經居美多年的台灣人或者“混血團隊”,其他人想創業真的困難巨大。
(2)有些創業者感覺對岸創業者狼性太強,在大陸創業的失敗率確實很高,比在台灣高好幾倍,但是,務實地說,兩岸語言相通,交流頻繁,用戶使用習慣較相似,到對岸去還是比去歐美日本容易多了。
(3)不少人認為到大陸創業會導致台灣經濟被大陸過度影響、更被動,這類「賣台」的批評也讓膽小的政府不敢鼓勵支持這類創業。但還有什麼比沒錢、沒資源更被動嗎?
(4)所有創業者都應該去大陸嗎?當然不是,僅是那些渴望做偉大公司,有自信、有特點、善於學習、能融入新環境、工作勤奮的人,這些人在創業者里只有0.1%或更少。
(5)創新工場投資了三家台灣人在大陸創的互聯網公司,都很出色,估值分別達到十幾億到上百億台幣,都有成為獨角獸的潛力。

中國市場獨特的七个理由

(1)人口紅利

在移動互聯網和電商方面,中國的用戶量現在是全世界第一,且是美國的兩倍甚至四倍。但不能簡單地說是多了兩倍,比較中國和美國兩個網路化經濟體,不是看他們的個體比例,而是看個體平方比例。如果一個國家比另外一個國家的用戶量多了三倍,它的網路效益會是九倍,如果多了四倍,網絡效益就是十六倍,所以千萬不要低估人口紅利的優勢。

(2)中國的創業領導者特別厲害

美國的創業者可能在創新、突破方面引領全球,但中國式創業者在領導力、執行力上高出一籌,後勁更足。全世界可能沒有一家上市公司的CEO會像雷軍一樣,公司市值45億美金,還每天工作18個小時。在執行力方面,也許蘋果會更創新,但小米、騰訊、阿里、百度從小到大、一直到現在還是在不停的工作、不停地執行。
在互聯網經濟裡,不要認為創新代表一切,在充滿機會的社會環境裡,速度和執行力代表一切。當機會不再那麼多、競爭更扁平化,當大家在一個所謂的創業時代時,創新更重要,在今日充滿機會的中國,你需要能夠抓住機會並且快速執行。突破式的創新在中國不是創造價值和財富的最好方法,因為有太多的機會和不公平。

(3)中國的工程師有巨大的競爭力

我在矽谷看創新工場投資的公司,創業者都特別聰明,但是每個公司都才四五個人,已經有一百萬的投資怎麼才四個人?因為工資貴,房租貴,這就是矽谷現象,認為創業一定非常小。
當然一個谷歌式的公司,慢慢招人是可以的,但是在中國這麼好的創業環境里,需要有一個大的團隊。我們在大陸投資的專案,注入50-100萬美金,可能半年內團隊就能有20人。這20人在強大領導者的帶領下很能夠衝鋒陷陣,這是一個很特殊的中國現象。當領導者很強時,團隊一心跟著他奮鬥,覺得即便不能享受財務自由,也能學到更多東西。20位很不錯的工程師跟著領導者一心一意做,和三五個天才工程師整天彼此辯論,兩者效率有非常大的差別。
中國海歸回國的浪潮即將開始,有一段時間我覺得海歸創業不接地氣,並不被看好。但是現在的創業越來越需要對接百萬、千萬、上億個用戶,如果沒有強大技術團隊是不行的,非常需要從美國學成回國的頂尖的工程師。CMU(卡內基梅隆大學)里學計算機的學生裡75%是外國學生,這75%裡有35%是中國學生,相信這批技術高手未來回國后會帶動整個產業,興起一波規模化的高技術創業浪潮。最後,中國工程師都很勤奮努力能幹,騰訊公司門口每天半夜兩點都會有一大堆計程車等著員工下班。

(4)人口規模

大陸巨大的用戶群非常重要,不僅是數量大,還有兩個很大的特色:
①城鎮化。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上百萬人口的城市越來越多,且擁有足夠多的中產以上階級。他們有足夠的消費能力,彼此又都住的很近,人口密集使得O2O模式更加成立。比如在物流配送方面就比在美國好做。比如在美國是不可能出現「餓了麼」或者「美團外賣」的,由於地廣人稀,各類成本會非常高。
②巨大的勞動力。
這些勞動力都在逐漸地進入一個我們稱為「個體戶」的創業行動,在淘寶這個平台上開店、在Uber上當司機其實都算是在創業,中國藍領的工資水準普遍還是比較低的,很多個體戶的經營者通過共用經濟從藍領轉型成為O2O平台的服務者,這也是中國的巨大優勢。中國還有很多例子,像「河狸家」、「E代駕」等,「河狸家」已經有三百個美甲員,都是個體戶創業;「E代駕」成立三年,估值超過一億美金,覆蓋一百個城市。在美國不會看到這樣的速度,因為美國的服務收費是很高的,一個員工在福特工廠工作一小時有30美金的收入,為什麼要出來開Uber?
(5)政府的高效政策
組建基金、建設中關村大街都是引領全球的政策,但更重要的是,政府會出台一些其他政策,比如酒駕政策的高效執行給了「E代駕」機會,比如設立上海自貿區給了進口車電商機會。
(6)後發優勢
美國市場是相對開放的,資訊是相對流通、透明的,社會是相對公正的,多年的市場經濟發展出來一套非常成熟的體系,很多競爭已經扁平化,許多人一起競爭,把利潤壓低,形成公平競爭,讓暴利的仲介不可能生存。
在中國,過去有很多不公平現象,零售業、房地產有很多中間人賺著不合理的利潤,但當互聯網創業出現時這些不公平就消失了,淘寶就是一個例子。過去信息閉塞,大家不知道某樣東西的市場價,一塊500元的表可以賣800元。但淘寶和京東出現后,這樣的暴利便消失了。金融業過去有很多不合理現象,比如只有12%的中小公司可以申請貸款,而且利率非常高,這便帶來了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繁榮。因此,每個不公平過去對消費者可能是一種剝削和迫害,但是現在對互聯網創業者都是機會,是現有低效渠道帶來的變革紅利。
(7)草根優勢
美國有悠久的品牌傳統,像MARVEL、DC Comics、Disney這樣的公司在美國有很長時間的沈澱,不太可能被一個創業公司挑戰,雖然他們正從傳統向數位轉換,還是存在壟斷壁壘。中国大陆消費領域的壟斷品牌遠少於美國,比如一個草根漫畫家在暴走漫畫、糗事百科、bilibili動畫、起點中文網這樣一些新平台上,可以很容易地聚集人氣;比如創新工場投資的「有妖氣」工作室,其製作的電影《十萬個冷笑話》上映三周便有1億多的票房收入,並且非常迅速地推出了手遊產品。這類內容創作在美國都是被大品牌所霸佔的。

大陸市場困難和機會並存

大陸創業的競爭者確實如狼似虎,風險很大。但請抱著背水一戰的心,創業不會是一步登天,來大陸創業不要希望一次就能成功,大陸創業者也是一樣的,第一次創業就成功的可能性越來越低。

你敢離開台灣到大陸創業,本身就表示你願意冒險,冒險就不要怕失敗。死了一次兩次,第三次就行了。失敗過一次才會成功,創投圈裡失敗也不叫失敗,叫經驗。既然去了,就至少試個兩三次。實在不想做了,總是可以回來的。

在這個狼性市場,該如何創業呢?

(1)如果你已經有優質的技術,或成熟的產品(也許已經在台灣驗證),那可以考慮搬過去。最好能夠核心團隊都搬過去,才能瞭解大市場的使用者需求和規則。最好能吸納優秀大陸合夥人參與。
(2)如果你年輕,而且欠缺商務或大陸經驗,那第一步最好是加入一個對岸的創業團隊,要挑選優質團隊,條件不必要求太多,因為是為了學習去的。其次是加入一個大公司(如騰訊)擔任工程師或產品經理這樣的職位。兩年左右,你就可以出來創業了。
(3)對岸有很多孵化器,從咖啡館到收費或收股份的加速器。不妨申請加入,可以幫助建立人脈。另外,多參加當地各種創業者活動。
(4)如果你現在還在讀書,只是為未來做打算,不妨開始多讀一點優質的媒體報導(例如:36氪、PingWest、虎嗅等)。也可以和周圍的陸生瞭解一下:大陸的用戶習慣方面的問題,或者暑期到大陸打工。
(5)最好自己有足夠的資金做一段時間。最終的融資還是要在大陸做的,但是大陸的VC一般對台灣創業者的第一次創業會有顧忌(不夠狼性,不夠本土化,不想為失敗概率高的團隊付學費)。
(6)一旦搬過去,要打入本土人的圈子,不可以整天和台灣人泡在一起。這樣對於瞭解當地市場沒有幫助。
(7)要吸引優質本土員工,要徹底排除過去「台幹」思維。「台幹」是代工時代的過時管理方式,與我們這裡談的互聯網創業完全無關。
(8)要選對商業模式。有些大陸的標準模式,並不適合台灣人。這時候,要考慮選擇一個適合你的商業模式。比如說一個很優秀的台灣團隊,因為無法建立足夠本土的銷售團隊,最後改方向做技術授權,做的也很不錯。
(9)要虛心學習。在互聯網方面,大陸領先台灣很多。你應該把大陸的VC和創業者當作你的老師。
原文出處:李開復臉書

李開復
曾任微軟全球副總裁、Google全球副總裁及大中華區總裁,2009年創辦創新工場,目前擔任創新工場的董事長與執行長,致力於創新創業的推動、孵化與投資。同時也設有個人Facebook粉絲團李開復kaifulee,持續與創業圈的朋友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