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灣新創產業消息不斷,有獲得不錯融資、有被高價收購,新一代的創業圈逐漸在形成。但檢視創業內容,多數沒有結合台灣最具優勢的硬體產業,以及發揮臨近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市場的地緣價值。新舊產業間的聯結也還薄弱,一加一大於二的成效還未爆發。
台灣的新創團隊能見度愈來愈高,募資速度也加快。最近包括台灣大學葉丙成教授創業團隊幫你優(BoniO),獲得鴻海投資六百萬美元、開發StorySense的團隊被中國大陸羽樂創新以一千萬美元收購。整體來看,創新風氣有起色,創業方向也有改變,著重網路服務、電子商務、手機APP與生活產業,都是年輕人無太多產業基礎下,即可開始的領域。
台灣老一輩創業家,以代工與B2B產業為主,市場規模大但低毛利,由於是國際代工,不會因為本地市場小而有影響。年輕一輩創業家多具備良好的網路素養,產品設計與品牌行銷較強,更勇於投入B2C產業,但如果不夠國際化,在沒有足夠大的國內市場支持下很難茁壯。於是新一代創業家常遭質疑為何選在台灣創業,台灣市場這麼小。
台灣市場真的很小嗎?在台灣創業優勢為何?這些問題不只新創團隊要回答,跨國性企業在台投資,也都要先評估。
從投資觀點,台灣有一些獨特優勢,包括有全世界少數最完整資通訊硬體供應鏈,開發電子產品不論時效與成本,都是最佳地點;另外,臨近中國與東南亞市場,這區域將有廿億上網人口,是網路服務好的不得了的地緣優勢;台灣又是這幾年觀光客成長最快地區之一,有很大機會借此創造出,鳳梨酥外更多台灣意象新產品。如果新創企業能運用這些優勢,台灣市場並不小,會是創業好地方。
台灣有完整硬體供應鏈,是世界重鎮。蘋果手機要仰賴台積電的高階製程開發先進晶片,小米手機也充分運用台灣供應鏈,TESLA在台也有過電動車研發團隊。台灣也是少數最適合發展軟硬整合的地方,Google台灣是Chromebook的研發重鎮,也有Nest團隊開發智慧家庭產品。反觀台灣創業圈,這幾年除了研發電動機車的GOGORO,已很少看到新創團隊,從事硬體或者軟硬整合的創業,這是非常可惜!
台灣青年創業家有創意,但普遍缺乏硬體產業經驗,科學園區的工程師有技術但欠缺創業動能。反觀矽谷由於物聯網的興起,很多新創都與硬體相關,包括Android手機之父的Andy Rubin,都在矽谷成立硬體實驗室,還邀請鴻海投資。台灣真的急需政府與硬體產業領袖協助搭橋,讓軟硬體人才有更多互動,補齊新創團隊在硬體方面的缺口。
台灣另一優勢,是臨近網路人口高度成長的中國與東南亞。台灣網路人口只有一千多萬,對想勇闖大市場者,應該鼓勵直接到大陸創業。對想留在台灣從事網路服務,則建議眼界放大到香港、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華人市場,那將是一個比台灣大二至三倍的市場,與南韓市場相當,如此就有機會打造足夠經濟規模的網路服務。以台灣完整基礎環境,不難借此走入區域性甚至國際性的舞台。
對於只想專注台灣市場的創業家,還是有具潛力方向。台灣的海外觀光客持續成長,每年接近一千萬人次,與兩三年前日本海外觀光客人數相當,未來甚至有機會上看二千萬人次。這樣的市場規模一定可以再創鳳梨酥傳奇,開發出更多屬於台灣意象的新產品,想想現在台灣客去日本採購的商品內容,反思未來陸客與東南亞客來台,包括食品與健康保健產品等都有機會。雖然台灣最近深陷食安風暴,但若因此提高食安標準、重塑品牌,仍可重新贏得信賴。大陸有超過十三億人口,普遍對台灣的食安與醫療還是有信心,這將是一個非常龐大而且持續成長的商機。
整體而言,台灣的創業氛圍已經活絡許多,等待的是更多成功故事及正向資訊,讓有志者更能勇於走向創業之路。但若期待新創產業能接棒台灣經濟,台灣新舊產業間須要更有效聯結,站在台灣優勢開創大事業,鴻海投資台大創業團隊,尹衍樑先生投資GOGORO,這種美事需要更多更多。
註:作者為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亦為AAMA台北搖籃計畫理事及第一期第三期導師
資料來源: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