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最近參與推動B型企業(B Corps,註1)的座談會,也有機會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意」。今天不是談B型企業,而是談我一直在思考:台灣真的有足夠讓世界級創投願意投資的「生意」嗎?
Fred Wilson(註2)曾說過,有兩種生意,創投不會考慮:
1.Lifestyle Business,為滿足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創業:完全是因為自己的lifestyle而選擇的生意,有足夠的收入與現金流,但規模太小。
2.Indie,為尋求獨立自主而創業:雖然有足夠的潛力壯大,但創辦人不願失去控制權,想一直保有獨立性,不上市也不上櫃。
創投願意投資的生意(VC Fundable Business)一定要夠大,且在預定期限可滿足VC的投資報酬率。更重要的是,創辦人願意上市上櫃,讓VC能有變現、有資本利得的可能。
在台灣有個我們不願面對的事實:本土的網路創業因為英文能力不夠好,真正能國際化的生意非常少。在靠規模化的商業模式中,又競爭不過中國,因此很少有值得傳統VC願意投資的──能快速成長、高倍回收的生意。雖然我們仍一廂情願地說,只要能吸引外國人才、外國投資,積極與中國、東南亞及世界連結,台灣網路創業仍有機會。
3年前,我也認為如此。但3年已過,我們仍在原地打轉。我認為該努力的仍該繼續努力,但也使我必須重新思考,另一種適合台灣體質與現況(英文不好、不夠國際化、無法與中國競爭)的新型態Indie VC(註3):支持公司獨立、不介入、不上市不上櫃,僅注重永續與否、現金分配及股份轉換的創投(sustainability cash distribution & contingent equity conversion)。
對傳統VC來說,這是一個極大的翻轉,如果VC(絕大多數的VC不是用自己的錢,而是用別人的錢投資)能變成像有限責任合夥人(Limited Partner)所投資的公司,是以現金流(cash flow)及永續為主,能對創辦人的薪資與現金流有所約束,並保證獲利後一定百分比及每年定期的分紅。這種現金流生意(cash flow business)不需要不斷的大量投資,因為做大不是重點,能永續、有固定的股利才是Indie VC的目的。
台灣有許多這種生意:賣真實產品給真正的顧客,然後「有機式」的成長,成長的資金是從真正付費的顧客而來的現金流(如此就不需傳統VC來支持快速成長)。雖是以現金流為主的生意,但仍需要早期資金的投入,或特殊需求的外部投資,但因為創辦人的堅持獨立,又有理想熱情,Indie VC只要確立一些風險的條件能獲得保障,大可放手讓創辦人將其當做100%自己的事業去實現自我,Indie VC也樂得成為一個啦啦隊,享受伯樂及看到有夢想的人完成夢想的成就感。
註釋
1.請買商周出版的新書《B型企業,現在最需要的好公司》,或上網查看。
2.美國知名風險資本家與部落客,Union Square Ventures的共同創辦人。
3.Bryce Roberts提出的一個新型VC實驗。
Homework
1.請上網,跟著Fred Wilson學習並訂閱他的e-newsletter。
2.請上Indie VC網站。
註:肯夢創辦人朱平為AAMA台北搖籃計畫理事,及第一期、第三期導師
資料來源:數位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