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娛樂產業很熱鬧,在YouTube獨霸多年後,LINE TVLiTV兩個商業影音平台動作積極,雅虎影音也陸續與台灣製作單位進行合作,還有中國大陸的樂視網宣布今年第四季將在台灣推出樂視超級電視、超級手機,接著引進匯流影音OTT服務。再加上近來人氣也很旺的直播平台,越來越多的內容、越來越多的選擇,很多人問我,娛樂產業到底是崩壞還是準備創新重生?
我目前還沒有明確答案,但有幾個點倒是可以一起思考:首先,在各種平台興起下,海量內容到底重不重要?因為網路的無限制性,每個平台或服務商很容易掉入內容黑洞的迷思,不論是開放一般素人自由上傳,或是找外部夥伴交換內容,大手筆一點的,乾脆自己自製,總之就是不斷地堆積再堆積。但這麼多的內容,觀眾真的能消化嗎?串連來串連去的結果,往往造成內容特色無差異化的農場現象,觀眾對內容產製者也不再有品牌的認同,形成一種不知什麼可追求的空洞,這也是我覺得現在很多社會亂象產生的主因。
再者,對於平台或服務商而言,也將會是個成本無底洞。特別是台灣,又面對中國大陸這樣一個市場,拚海量絕對不是我們該走的路。
不拚海量,那該做什麼?「準確」。我們要能從更分眾的切片中和觀眾對話,比如你鎖定電玩族群還不夠,更準確一點的,到底是《英雄聯盟》還是《刀塔傳奇》的族群?要更清楚地讓準確的他感覺我們是同一國的,我們在共同做一件事。
另外準確後,一種非表向而是內在「滿足」的內容,正被迫切需要,你必須知道觀眾身處的生活情境是什麼。比如最近很紅的直播現象裡,在南韓出現吃飯直播客,如果從內容本身,很多人都覺得吃飯有什麼好看的?但進一步深究,其實反應的是一種都會上班族的寂寞,抓住這個點,當你的內容陪伴了他的孤單,就能連結他需要的滿足感,事情就對了一大半。
娛樂產業的本質,不只是表面上的好玩或打發時間,而是一種慾望需求的展現,特別是行動化之後,我們的時間這麼零碎、螢幕這麼小,「準確」這件事就變得更重要,量多是PC時代的事了。在新的媒體上,有一些很細微的東西都沒有被照顧到,所以我們自己必須嘗試往深的地方做,切片再切片。
比如我們的新戲《禮物1號店》跟iFit合作海選演員,從以前的觀點,兩者間根本沒關連性,但現在iFit的社群要參與就必須完成兩個月健身的計畫,才能進到最後的階段,一方有共識及目的,參與的過程也有滿足感。又如新舞台劇《男言之隱》和女人迷網站合作「閱樂沙龍」,將《男言之隱》故事裡的核心:女人想聽到男人的心,引伸出微劇場在閱樂書店演出,用沙龍型式的兩性作家座談分享,圍繞的就是兩性傾聽的元素。
所以先別管技術或是海量內容,而是進入到社群裡面觀察與體會,特別是提供準確的滿足感,順其自然做到最好的陪伴消費!

蘇麗媚
前三立電視執行副總,目前以個人身分創辦夢田文創,探索在數位匯流的無序結構「流經濟」大趨勢下,實驗跨產業、跨平台、跨市場的文創產業「流經濟」的各種可能性。

註:夢田文創執行長蘇麗媚為AAMA台北搖籃計畫理事及第一期、第三期導師
資料來源:數位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