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koi 做為設計師和喜歡設計品消費者之間的橋樑,讓台灣和亞洲的設計師的作品可以被看見。對Pinkoi而言,想給使用者的整體體驗除了線上與線下互動之外,也包含了過程之中心理期待的體驗。Pinkoi 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顏君庭日前在ECX 2014論壇上分享Pinkoi網站的使用者經驗設計,本文為演講內容整理。

Pinkoi 的起點

一開始在評量商業模式時,販售手作設計品在全球有 Etsy網站,目前兩百多名員工在今年創造了超過二十億美金的銷量。 而當時 Pinkoi 在評估亞洲市場時,發現我們有很好的設計師,但是沒有這樣的網站和社群。

善待使用者,使用 Pinkoi 的人不只是消費者還有設計師。怎麼讓設計師方便使用網站是一開始的挑戰,因為很多設計師不知道怎麼販賣自己的商品。設計師很謙虛,對自己作品缺乏信心,也缺少對商業模式的了解。另一方面消費者對實體通路上的相似商品感到疲乏,想要找特殊、客製化商品。 所以如何媒合能客製化的產品&設計師平台就是Pinkoi的經營方向。
年初到現在賣到 47 個國家。目前購買者的區域第一名是台灣,希望明年可以拓展海外市場,讓台灣排名往後,其他地區排名往前。今年 10 月開始成立日本辦公室,開始招募日本設計師,讓在地設計師可以直接賣產品給消費者,減少中間盤商的層層轉手。

品牌定位

Pinkoi 是販賣特殊設計商品的小電商,平台商品的價格不是最低,手製品也無法進行 24 小時內送達,既然無法下殺價格也不能拼時間,那現有市場上的電商定位是否適合 Pinkoi 呢?
首先從了解自己的使用者開始,Pinkoi 的目標客群是 25到 38 歲的白領女性,粉紅色是通常會被女性認可的顏色。Pinkoi 的命名是由 Pink + Koi 所組成,Koi在日文和英文都有「魚」的意思,可作為圖像識別。Koi 也有迷戀以及好運、美好的未來、開心等意思。此外喜歡獨特設計品的人通常都有自己的看法,粉紅色有時會有太可愛的感覺,所以 Pinkoi 顏色使用近似粉紅色的桃紅色。並將魚和文字意思結合,讓魚和象徵迷戀的圖像嵌入圖像視覺中。魚眼的愛心也有喜愛之意。
這樣的命名和 Logo 在成立時收到不少調整建議,Pinkoi 也嘗試至少百種的變化,例如間距、顏色、字型等調整,但是最終還是回到經營方向考量與使用者的思考,來決定最適合 Pinkoi 的樣式。

聚焦使用者的設計

Pinkoi 的使用者包括喜愛獨特設計品的消費者和設計師,交集之處就是設計商品,這也是平台的頁面聚焦之處。拿掉許多不必要的干擾因素,像是過於擁擠的品項或是 banner、跑馬燈等具有購買壓力訊息,留下大量空白和設計漂亮的版面是希望讓使用者在逛網頁時可以沒有壓力慢慢看,因為設計師的商品需要時間製作,所以希望讓使用者理解。而平台最主要的使用者是設計師,其次是愛好商品的使用者,所以讓兩者能有一個舒適的感受,也回到平台最初的用意。
目前 Pinkoi 網站上拒絕所有廣告邀約,以聚焦在設計師的產品,並且讓喜愛設計品的消費者有個乾淨的網站可以瀏覽喜愛的商品。

行動優先(Mobile First) 或響應式設計(Responsive Design)?

網站的手機版和桌機版頁面,到底是要用響應式設計以一套內容透過程式碼控制讓手機和桌機版頁面以符合各自尺寸方式呈現。還是要先針對手機版提供該裝置的最佳化內容,並另外提供桌機版?
這個問題沒有一定的答案。是否每個網站都要以供響應式設計提供行動版網頁呢? 這是取決於網站系統內容和使用者需求。如果是內容型網站,當然能提供響應式設計體貼使用者是好的。
目前 Pinkoi的主要流量來自手機,從去年開始思考如何符合手機使用者單手使用習慣來設計行動版網站。現在針對手機版網站、iOS和Android的 App 有各自符合使用習慣與規範的App。加上桌機版開發時一共要做四次。雖然十分費工,但由於平台的使用者一端是設計師,另一端是對設計有要求的消費者,因此 Pinkoi 決定提供這些使用者最在意的細節與體驗。

從數據分析洞察真正的使用者需求

以 網頁瀏覽數(page view) 為主要的績效,是正確的嗎?
許多網站為了衝高網頁瀏覽數字會把一篇文章切成多個分頁,造成使用者看更多內容時需要多作點按動作才能繼續看。雖然衝高了網頁瀏覽數,但是造成使用者來使用不便。
Pinkoi 有個「櫥窗」功能 (http://www.pinkoi.com/window),讓大家可以拼貼自己喜歡的設計,並且和大家分享。一開始做的版本上線之後,開始以數據分析來看。之前的版本畫面太過刻板、間距太大和放入太多細節,導致產品照片比較小。我們希望使用者來看設計師的故事,以視覺而言也無法瞬間提供一種舒適的感受;許多設計師拍了很好的商品照片,但大小卻無法讓使用者驚豔。同時以希望使用者逛得開心的過程來說,也不需要在第一眼提供過多的商品細節(如價格)。這些都在後來的櫥窗慢慢改善,但當初的版本也是先上線、試水溫,慢慢瞭解使用者的反應與需求。
改版的「櫥窗」上線後,根據使用者的體驗做為評估做調整。一開始不加入新的追蹤碼( tacking code),以免被一開始好奇使用所衝高的數字所迷惑。以原本單頁的網頁瀏覽數來確認新功能是否吸引人來看,以停留時間變化看使用者是否待得更久瀏覽得更多,以及使用者是否因此開始做自己的「櫥窗」等數字來評估。
在新的調整上線後,每天櫥窗數從每天 1 個升到 80 個。這時在無限瀏覽加上追蹤碼,發現大家平均會看 12 頁。這類數據可以有助於未來的優化。
Pinkoi 讓設計商品的社群與販售模式走出不同的路,有別於拼價格與速度的電子商務模式,從網站 Logo、頁面及動線設計都以使用者為中心進行設計與規劃。除了台灣,現在也往日本與亞洲其它地方發展,成為亞洲最大設計商品購物網站。

資料來源:數位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