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推出Apple Pay行動支付解決方案、阿里巴巴上市、中國中央廣電總局要求集成型網路電視App下架,幾個新聞放在一起看,其實有點意思,背後都展現數位化時代生態圈的重要性。
最近很多朋友都說,家裡剪掉了有線電視,但他們不是不看電視,而是改用小米或樂視盒子看電視,重點不是盒子,而是盒子後面的整個服務邏輯。例如樂視以TV螢幕為中心,拍電影、買電視劇、自製綜藝節目,然後再自己生產手機、電視。最近又傳找來一票合作夥伴,準備打造智慧家居系統,努力建立以影視為中心發展的生態圈。樂視TV高級副總裁彭鋼就曾說過,如果沒有內容,硬體就沒有價值。
回頭看台灣,有幾個思考值得產業討論:面對科技帶來的變革契機,我們正處在一個開放精神興盛的時代,很多國家都傾向先開放後限制,台灣在法令的管制下,反而是先主張限制,許多決策阻礙了產業發展。不論是影視、第三方支付等,政府的保守心態讓我們錯失太多機會了。影視發展跟政策法規有關,但很多政策的思考是很破碎的,各部會強調數位匯流,但仍各自做自己的事,無法統整,業者也不知該如何對口。
日前有一個長官來問我:台灣有沒有機會做一個開放性影音平台?我聽完之後,其實心裡很難過,台灣是急迫性的「必須有」,而不是能不能的問題。因為台灣必須能夠對接全球市場和出口,再來也需要找到自己的文化詮釋權!中國已進入後視頻時代,競爭的已經不是視頻平台內容,而是自體生態圈,但台灣還停留在要不要有影音平台網站。
過去我們在談內容時,都只注意到內容本身,如何讓故事好看、如何傳播內容,但我們忘了問,內容想要溝通的目的是什麼?沒有目標,自然無法打造生態圈。現在內容只是手段非目的,且不再有價,能創造價值的是內容衍生的服務與應用,所以必須重新去思考整個上下游的關係,重生出新生態圈。
台灣電信業或是科技業資源其實不少,都有機會在新時代扮演領頭羊的角色。但很可惜,多數時候我們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其實台灣不是沒有機會,像是O2O的應用,台灣就很有潛力,因為我們的地方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正好適合用來建模式,再往外推廣。
像是我們做Fanily時就發現,本來跟我們一點都不相關的醫療照護,卻能放在這個平台思考,透過平台的服務,子女可以幫家中長輩遠端設定影視娛樂,或是進行生理健康的觀測,這個自然生長出來的生態,超乎我們原本的想像。台灣最優秀的兩群人,不是投入科技業,不然就是在醫界,如果這兩群人可以合作,應該會產生有趣的火花。如同阿里巴巴的馬雲說過:在下一個行業中能超越他的,就是健康產業。
新的物種加入,一定會對原有物種帶來生存競爭,但也因為如此,物種才有機會演化出新的生命力。別怕新物種,打破既有產業僵界,放棄舊規則的牽制,我們才有機會看到不一樣的未來。
資料來源:數位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