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 個年輕人,做出了一隻心目中最理想的App,上線的第一個週末就有10 萬次下載。在這個成績的背後,緣起於沈育德對創業的一股沒來由的熱情。
想要創業、想要改變世界的 Storysense 創辦人沈育德,一開始沒有方向、沒有計畫、 沒有辦公室、沒有夥伴也沒有資金,只有自己一個人。後來陸續加入了兩位共同創辦人,但加入之初都還是先以員工的身分參與,沈育德得不斷借錢來付薪水才能持續下去,然後三個人繼續找創業方向跟命題,花很長的時間爭論到底要做什麼,直到在三人之間找到共通的需求,才誕生要做 Whatsthenumber 的構想。
公司一直都沒有錢,還記得服務正式上線的那個週末前的星期五上午,沈育德要到銀行辦理青年創業貸款,申請了三個多月,那天終於要簽支票本了,也許是「好事成雙」,這時也接到夥伴的電話,說申請一個多月的iOS App 也要準備上架了!
彷彿要迎接第一個孩子似的,整個下午都在臉書宣傳請親朋好友下載,連沈育德的姊姊都幫忙宣傳請所有的朋友都要下載這隻 App,懷抱著興奮的情緒下班,到了晚上開始接到「客訴電話」,紛紛表示無法下載,原來是用來支撐服務的那朵小雲爆了,趕緊加錢加空間,一直修到半夜才順利修復了「災情」,然後一個週末過去,就造就了10萬下載的成績。
於是三個人在光復南路的辦公室,第一次接受媒體採訪,神采飛揚,臉上的表情都是在說:「 We built a thing !」

沈育德與創業夥伴第一次登上媒體版面

從顛峰到谷底

Storysense 在最顛峰的時候團隊成長到20多人,各司其職,開始有了小公司的規模;團隊的感情非常好、經歷過兩輪募資、有來自世界各地一兩百萬的用戶、去了矽谷新加坡福岡東京印尼……,但就是找不到商業模式,也還在尋找下一步。中間經歷了各種可能性的洽談與討論,也嘗試了B2B合作或者乾脆開發新產品,什麼都試了,唯獨就是行不通。沈育德甚至曾在一個小年夜的晚上,因為壓力過大,將辦公室的一張椅子砸到支離破碎。
最後經過共同創辦人的討論,公司決定裁員。2014年5月裁了第一波,8月,裁了第二波,到了8月底,公司戶頭燒乾,再決定裁撤到剩下最後6個人,憑藉著最後一筆天使資金,搬離當時的辦公室,來到時代基金會。
於是有了這一張照片,一樣是三位共同創辦人,在曾經熱鬧曾經風光的台北市安和路辦公室,只是這時的他們可說是來到谷底,將團隊裁光,搬家清空,把辦公室退租,站在車庫前留下與這間辦公室的最後一張合影,笑還是笑著,但似乎多了一些苦澀。

沈育德與夥伴在搬離辦公室的最後一天合影

後來的北京故事

因為創業圈朋友的介紹,沈育德踏上了北京。去幹嘛?死馬當活馬醫,找機會吧!
透過親友的介紹,接上了小米的電話團隊,開始洽談公司未來的各種可能性,甚至碰上了雷軍,雷軍給了沈育德的團隊相當程度的肯定,甚至考慮願意收購。數次回到中國,團隊一樣碰上不少機會,收購也有,投資也有,沈育德一度下定決心要搬到中國,但最後的合作還是落空。
後來沈育德認識了電話邦的創辦人毛羽建,因為GGV紀元資本的童士豪 Hans大力推薦,沈育德開始認真考慮與電話邦合作。Hans 強烈建議Storysense跟電話邦合併,他說:「你們怎麼練功都沒用,人家船堅砲利,你還在磨弓箭。」
於是沈育德與毛羽建有了第二次會面,表達了一起合作的意願,也邀請毛羽建來到台灣,與台灣團隊見了面;2014年11月,台灣團隊去到北京,和毛羽建一同慶生吃飯,同時電話邦也正式提出收購的條件。12月,開始正式的合併法律流程。2015年1月15日,Storysense團隊搬到北京,站在電話邦的門口,沈育德與毛羽建留下了這張合照,這是沈育德北京故事的開端,而他的創業故事,還持續在寫。

電話邦執行長毛羽建(左)、營運長沈育德(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