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當天,我受邀到 2016創業小聚年會分享美國的新創趨勢,除了《數位時代》報導提到的創業者思惟,我希望透過心元投資的公司,補充分享美國創業者的思考方式,以及心元資本在不同市場的投資策略。
全面的創業者思惟造就了矽谷
心元資本投資的物流創新 Flexport 和航太衛星 Astranis 等公司皆在團隊只有一兩個人、產品僅有概念規劃的時候,便融資了超過五百萬美元,很大的原因來自於美國環境的「創業者思惟」。
美國的投資人具有「創業者思惟」,願意承受高風險。當他們看見巨大影響力的想法與根本性改變世界的潛力時,非常樂意尋找人才和資源幫助新創公司嘗試與犯錯。
美國的創業者也具有創業者思惟,而且並非僅有瘋狂的想法或發現市場有機會才創業。他們多為有經驗的團隊,除了在業界打滾過,更曾經做過天使投資人,常常分享資訊、幫助別人、拜訪與觀察類似領域的創辦人,當他們跳出舒適圈創業與融資時,自然能獲得許多人的協助、找到優秀的夥伴。
而在融資之後,美國的創業者往往主動和創投與社群分享資訊,例如近期的成功與失敗經驗、產品進度、需要什麼協助、哪些創投幫了我什麼。當這些創業者描述地愈仔細、愈敢要求投資人協助時,他們就正在和投資人與社群建立長遠的良好關係。而另一方面對矽谷的投資人來說,如果不幫忙團隊以後大概也拿不到好案子了。
最後,美國的業師當然也具有創業者思惟,願意分享從零到一、從一到一百的創業經驗。比起世界上任何國家,你在美國更容易透過引薦和大公司的高管搭上線,即使新創團隊還沒有產品,也能找到厲害的業界前輩擔任顧問,有些前輩除了公開支持新創公司以外,甚至也個人參與投資。
除了創業者思惟,美國創業者就連產品思惟也大不相同
心元資本目前已經在美國投資近五十間公司,除了看見美國創業者的開放、透明文化之外,他們打造產品服務時也有不同的思考角度。以 IoT 舉例來說,我們在美國投資了智慧行李箱 Bluesmart、智慧門鈴 Ring、健康穿戴 Bellabeat 等等。我在與這些團隊開會時,常常花上三、四天討論怎麼服務客戶、留住客戶、核心價值是什麼。等這些討論完後,基於蒐集數據的需求,才決定做一個連網的裝置當做入口,運用數據讓服務更聰明、更了解使用者行為。但亞洲的公司很容易掉入硬體思惟而單單考量硬體功能,煩惱怎麼賣給用戶第二個、第三個硬體產品。
除了產品思惟之外,心元投資也考量市場的成長空間。我們的網路金融(fintech) 佈局主要位於中國而不是美國,因為 fintech 是一個打破傳統的技術,但美國的銀行體系成熟,反觀中國三四線城市沒有銀行,fintech 的應用有很多想像空間和發展。
綜合環境的思惟、產品與各地市場,並且從創業者的角度思考早期創業,在美國,我會挑戰能夠徹底改變產業的創新;在中國則會選擇因為經濟體改變,例如:消費升級—想買海外東西、出國旅遊等等產生的機會。
在台灣創業或許可以嘗試的做法
回到台灣,由於先天上的限制,不管是市場、生態鏈的侷限等等,我不會先思考融資這件事。反而想想我自己最大的樂趣是什麼,願意把時間和機會成本全心投入,而且考量能否自己自足。
根據心元資本在全世界投資的經驗,沒有一個地方擁有矽谷的生態資源。因此,當環境無法讓你嘗試瘋狂的想法時,先找到能夠規模化的商業模式,之後再靠資本市場加速成長是比較實際的策略。更何況現在正當資本市場冷卻之時,許多矽谷的投資機構也開始注重商業模式和資本效益,創業者不妨回過頭來思考,50、60年代時的創業並非依靠融資成長,而得仰賴能夠規模化的商業模式。
另外,不必一直掛心台灣的市場很小,其實本地有很多垂直領域的機會。創業者一開始透過剛需聚集用戶,接著持續 bootstrap 挖掘更多元、更深層的用戶需求,便有機會擴大市場規模,甚至跨產業地整合,進而有機會成為巨大的公司。
如心元從最早期便參與投資的設計電商 Pinkoi,創辦人 Peter, Maibelle 與 Mike,看見了台灣深厚的文創底子後,決定在 Pinkoi 的平台上聚集台灣的設計師與產品,從面向本地消費者開始,現在已經走向了全世界,這幾年更朝著亞洲最大的設計產品平台目標前進,讓全球消費者看見亞洲的優秀設計師與優質產品。
文章來源: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