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貿易是台灣經濟的命脈,占台灣GDP的比重達七成,其中電子產品類是最大宗。但是台灣出口金額已經連續15個月衰退,嚴重衝擊台灣經濟。台灣引以為傲的科技島、製造王國在全球製造業中的競爭力又如何?

根據德勤(Deloitte)與美國競爭力委員會日前聯合發布、針對全球超過500名製造業CEO及高管調研訪問的《2016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數》報告顯示,以競爭力排名來看,台灣從2013年的第六,變成第七,原因是印度從第四掉到11,但是日本及英國晉升到第四及六名,韓國維持第五。 更值得關注的是,五年後的競爭力台灣將從現在第七名,掉到第九名,前面分別是美國、中國、德國、日本、印度、韓國、墨西哥及英國,亦即印度及墨西哥將於未來五年內超越台灣。

而在亞太的「新興強力五國」,除了印度外,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越南正急起直追,未來都將列入前15強。

研究結果顯示,先進技術和創新發展將是未來製造業主要特徵。製造業目前正處於一個可持續、智能、安全和迅速崛起的階段,而美國將是這一行業轉型的領導者。

預測分析、物聯網、智能產品和智能工廠為特徵的「工業4.0」以及先進的材料,都是全球製造業競爭力發展的重要因素。

除了國家競爭力排名外,受訪的CEO對於製造業競爭力的關鍵驅動因素,人才仍然排在首位,主要體現為資深技術工人的素質與可利用性,這是推動創新及先進製造業戰略的關鍵。

其次分別為成本競爭力、生產力、供應商網絡及法律法規,和人才共同構成五大驅動要素。尤其在全球經濟放緩的時代,除了建立強大的供應商網絡和生態系統外,控制成本、提高生產力以增加利潤,對製造商而言仍然非常重要。

如何營造製造業更有利的政策環境,政府責無旁貸。美國、歐洲和中國的受訪CEO表示,他們所在的國家有許多比三年前更為有利的政策,尤其在技術轉讓及科技創新領域,更有優惠政策以鼓勵製造商利用先進技術來提高其製造競爭力,知識產權保護等等。

由於強大的製造業將創造國家的經濟繁榮,各國政府也都注意到製造業所面臨的種種挑戰,「美國製造」將在未來五年內強勢回歸,大陸正大力推動「中國製造2025」及「互聯網+」的計畫,而台灣則積極推動「生產力4.0發展方案」(從2016至2024年)等等。

惟馬上面臨新政府上台,如何延續好的政策,融入修正意見,積極推動,加上創新的作法,考驗著新執政團隊。

而最重要的人才驅動要素更有待產官學合作,因應新經濟新科技,努力培養軟硬結合、跨業、跨界、跨國的人才。

例如,在大數據時代,更需要跨領域專才的資料分析軟實力,Fintech的發展需要結合金融與科技共同創新,此時教育人才就要培養跨理工學院與管理學院人才;而法規鬆綁鼓勵創新創業,使個人、技術、資本和企業間建立聯繫,產生協同效應,創造一個緊密連結的創新生態系統,有待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

文章來源:超人客拉客-勤業眾信陳清祥